半岛平台一直在思考怎么答这一题,因为提到古典园林要素半岛平台,想到的难免和大家有所重复。这里就再做一下简单的梳理和补充吧。
想起之前看到汉宝德先生在他的书中提过,南方传统建筑布局之所以没有北方的那么雍容敦厚,一个原因是受山川地势与建筑材料的影响,所以建筑的形态及布局更加灵活多变[1]。同时,园主人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得到更丰富的体验,不同的造景手法也随之产生。所以,可以说现在我们所见的这些园子小到铺地砖瓦大到亭台楼阁,总体上反映的是当时人的思维观念以及营建水平。
而时至今日科技发展这么久,以前很多材料和工艺上的限制已经有所突破,人们的生活方式、需求、观念也更加多元;各类古典园林元素如今也随之被符号化——其外在形象所传达的文化意味已经远大于其本身的结构和功能意义。因此,古典园林要素的运用如今多处于形而上的层面,仅是为了营造特定场所氛围而采取的手段之一。
诸如借景框景添景夹景漏景对景小中见大欲扬先抑……古典园林里不论皇家私家还是寺观园林,这些手法多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营造出多变体验而产生的。但是,由于现今的景观设计手法多少受西方建筑、景观设计观念影响,加之技术的进步,很多空间营造手法是中是洋很难说得清,所以这点在此就先不讨论了。
如表示官运亨通平升三级的“瓶生三戟”铺地图案;表示“玉堂富贵春”的植物配置:玉兰、海棠、牡丹、桂花、迎春;表示古人作诗情趣的曲水流觞等。
通常人们所提及/运用的古典园林要素便是2+3点,如果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造园活动影响的线点。其中细部符号的运用其他答主说的都比较详细了,这里就再举几个文化意向的例子吧:
自魏晋起古典园林逐渐开始追求诗画的意蕴以及意境的融揉,所以现今的景观、建筑方案为了体现中式的氛围,往往也会从古人的书画中获得灵感。
总之,齐白石论画时曾说过“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话对今人之于古典园林元素的运用同样适用。如今古典园林里的东西被拿来主义滥用的太多了,所以对于不好的作品未免会给人一种过于矫情或者无病的感觉。对于好的作品,我也同意
的观点,它并不是单纯的元素堆砌所得,而是在满足功能,符合现代空间设计手段的前提下以意境的营造为主导,辅助穿插传统的图案纹样、各类材料等来强化这种“传统”的氛围。
[1]汉宝德. 明清建筑二论——斗拱的起源与发展[M]. 三联书店, 2014:13.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别很多,单从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来说,江南园林以其丰富的形式、深厚的情怀最值得被现代景观设计所借鉴。
从现存的园林数量来说,江南园林占比最大,保留的最完整,在园林技艺以及园林理论著作的发展方面造诣也最高。
周维权先生也认为:江南园林深厚的文化积淀、高雅的艺术格调和精湛的造园手法与技巧,均居于三大地方园林风格之首,代表了民间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
现代景观设计中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元素的一些园林景观也会被称为广义上的新中式园林。新中式园林作为现代园林设计的一种类型,继承发扬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提取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和符号,并在现代语境下进行再组合再设计。
新中式园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重新反思,也是为中国古典特色的园林营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江南园林中对于造园手法的运用非常丰富,关于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论述的古籍也很多,计成的《园冶》、李渔的《闲情偶寄》以及文震亨的《长物志》都记述了关于造园的心得要领。
通过对这些著作的研究,从叠山、理水、植物配置、园林空间营造入手,可以总结出江南园林造园手法有以下四方面:
江南地区的叠山手法技艺也就最为高超。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对“山石”有很多精辟的立论。
他主张叠山要“贵自然”,不可矫揉造作,以质胜文,以少胜多,同时推崇土石山,“以土代石之法,既减人工,又省物力,且有天然委曲之妙” 。计成在《园冶》中指出叠山“最忌居中,更宜散漫”,园内庭院中堆叠小山又要讲究“或依嘉树卉木,聚散而理,或悬岩峻壁,各有别致”。>
江南园林中水体形态变化多样,有聚有散,收放开合自如,水口水尾前后呼应是园林中水“活”的核心。水体驳岸岸高低起伏,曲折有致,结合植物掩映,江南园林腼腆、秀气的气质展露无遗。也有驳岸突出水面,打破水体的局部平衡来实现水面层次的丰富。石桥随水面宽窄架设,分隔水面,增加水面层次景深,在江南园林水面的运用中非常广泛。>
. 拙政园中小飞虹分隔水体
江南地区园林中植物的应用非常丰富,同时园林中植物又有各自代表的意境。江南园林中植物种植手法结合园林布局,有孤植、丛植、群植等。在不同的园林中,相同的手法又能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
网师园“看松读书轩”前枝干斜出的黑松,为全园渲染了一种苍劲古朴的历史韵味;狮子林古五松园西院孤植的花石榴,网师园五峰书屋前的梧桐则作为庭院内的主景栽植。拙政园远香堂前丛植的广玉兰、怡园拜石轩前的竹丛等,利用丛植更充分的表现植物自然特性,形成强烈的局部区域视觉的效果。>
. 网师园“看松读书轩”前的黑松
江南园林空间的多样营造也是江南园林与其他园林的不同之处。园林空间的营造手法有空间的对比、分隔、延伸。空间的对比指的是江南园林中小中见大,壶中天地的空间手法。小与大是相对的概念,通过园林入口的狭小来反衬出园内的豁然开朗。
空间的分隔依照视线是否穿透又分为了实隔和虚隔。实隔,将园内外隔开,辟出“城市山林”,在园内不同景点间隔断也能增加园林内部空间多样,无形中放大了园林。虚隔,利用了园中门窗等进行分隔,相邻空间相互渗透,隔而不断,延伸空间,增加景观层次。
空间的延伸主要采用“借景”和“框景”两种手法,计成在《园冶》中提到好的园林标准应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借景又应“精而合宜,巧而得体”,借景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江南园林由于自身体量有限,远借成为了园林空间延伸的重要手段。
例如:拙政园之借景北寺塔、寄畅园之远借锡山龙光塔等。园林周边若无佳景,在园内借邻近景物的声、形,将人对空间的感受无形中通过声形蔓延,也是增加空间层次的手法,如:拙政园之留听阁、听雨轩等。框景其实也是借景的一种方式,“四面皆实,独虚其中,而为便面之形”这就是李渔所说“尺幅窗”、“无心画”的框景手法。
江南的传统园林往往会特意利用门窗、走廊等,收纳另一空间的园景,空间的延伸以及空间之间的渗透,让景色虽隔着一个空间亦可观赏。>
. 拙政园之借景北寺塔
那么在了解江南园林造园手法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在新中式园林中,这些手法是如何应用的。
苏州传统的园林中十分重视叠山手法的运用,狮子林中变幻莫测的假山,戈裕良设计的环秀山庄假山构筑手法都是江南园林叠山的经典。但是在新中式园林中如果直接仿照苏州园林中的假山置于苏州博物馆中却并不合适,如同一个现代仿制品,没有了其新的特点与内涵。
设计师巧妙的将假山更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半岛平台,不是用传统太湖石来堆叠,置于立体的空间中,而是用粉墙为底,假山为图,在博物馆水边一侧白墙上用片石假山构成一幅中国传统山水画卷,山脉延绵,呈现出清析的轮廓,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剪影效果,假山前一方静池,曲桥蜿蜒置于其上,以江南园林小中见大之法,营造出如画般的山水景观。片石假山还与周边的植物形成呼应,游人在桥上远望,步移景异,假山与植物搭配形成的画面随着视角的不同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植物配置手法
园林植物的应用上苏州博物馆采用了江南园林典型的孤植和丛植的手法,在多处空间中通过孤植或丛植“松、柏、竹”类象征性植物来营造全园高雅的意境,意味悠长。
在中央水池的周边以植物的孤植为主,不加任何其他的修饰,只那一株就能体现出园林中的深远意境内涵和设计者想要传递的江南园林思想的深邃。在建筑内部的空间的小庭院中,植物多与单块假山石搭配,植物多选用枝干弯曲,造型多变的树种如龙爪槐、樱花等,植物与山石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上下呼应,形成山石与植物融合的和谐景观。
植物的配置不仅仅要讲究植物单体的美,更重要的是如何融入到整个园林之中,在园林中不显得突兀,数量适宜,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植物的搭配上与周边的建筑相协调。例如在廊道一侧露天空间的植物布置选用江南园林中常见的芭蕉点缀一些八角金盘为底,圆形的洞门将其框景,把植物很好的融入建筑中,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中式园林中植物配置多会引用江南园林中的植物孤植与丛植的手法,区别于现代园林设计中植物种类或品种的大量引用和植物的大面积栽植,新中式园林着重于表达植物的内涵与意境,用孤植或丛植能较好体现植物的意味悠深和园林的深度与历史底蕴。>
. 苏州博物馆水体边的孤植树>
. 廊道一侧的芭蕉与八角金盘>
. 丛植的竹林表达的高雅情操
传统的江南园林中的框景手法多借用花窗、门洞等古建筑形式来表现。在新中式园林中也继承了江南园林的这一借景与框景手法,采用几何外形的门窗,用一些传统形式的花纹融合现代的建筑材料。苏州博物馆新馆的门窗形式就多为简单的几何造型,有六边形、三角形、方形,还有极具古典园林韵味的海棠形和月洞形。
苏州博物馆,通过玻璃与钢结构的现代材料组合,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大圆造型的方形大门,但是从视觉效果上就如传统的月洞门一般,使此处的大门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唤起人们记忆深处的中式传统情节。
特别是对海棠窗作了进一步的尝试,窗内配以文人最为喜爱的冰裂纹的窗格,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冰裂纹和具有浓郁古典园林气息的海棠形的花窗,亦框亦景,丰富了墙面的线条层次,美化了墙面,营造了古典园林的氛围。这些门窗洞口经过深灰色的石材线条的装饰,与同种材质的屋面形成呼应,与“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融为一体。又与大面积的白墙相配,对比十分强烈,突出了景框的存在感。
框景手法将外景收摄其中,不仅仅可以在江南园林的营造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无形中扩大园林的范围,在新中式园林中,运用框景的元素能够让来访者带入一种传统的基调之中,为整个园林的古典特色奠定了基础。
新中式园林中的框景同样能借景园外,而且园内院外不同景物的时代差异通过门窗这一媒介相连,固定在白墙之上,好似将不同时代的产物融于一幅画中,让游人体会到虽然时代变迁但是园林思想仍未改变。>
乌镇互联网会展中心坐落在典型的江南水乡小镇——乌镇,是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庞大的建筑整体巧妙的“藏“进了桨声灯影的水乡小镇中。
乌镇互联网会展中心打破了现代建筑风格中以建筑单体为主,强调单体的形状出奇,而较少关注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的封闭系统,汲取了江南古典园林中筑山理水、花木建筑相融合的艺术特点,让整体的建筑风格更像是一座江南水乡的园林。
会展中心以江南园林中的粉墙为纸,墨竹为画,层层叠叠的江南的小青瓦覆盖其上,点缀特别设计的斗拱结构,将原本现代的建筑,营造出一种江南水乡园林的景致。园林空间也运用了江南园林中建筑围合成的开敞中庭空间,还有以一些园林构筑物分隔围合的园林虚空间。
服务中心花园是由服务中心围合的一个中庭空间,吸取了江南园林庭院的布局特点。空间以绿色草坪为底,一条青石和鹅软石铺设的蜿蜒小径分隔中庭空间为一大一小两个空间,大空间中又布置了两处大小不同的平台可供几人交谈停驻,来客沿步道慢行,可以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
在草地上有两处假山石,由三五块太湖石堆叠,形状自由又不失神韵,搭配一株罗汉松、一株南天竹、一株龙爪槐和一片杜鹃和一些地被植物组成一个小型植物组团,虽然此处植物群落简单,但是却能满足四季有景可赏。
假山群体量不大,数量不多,但是左右两座假山一大一小,一主一从,体现出了江南园林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造园思想。中庭一隅种植一片竹丛,用竹子这一具有独特园林文化的植物来体现整个中庭空间的隐逸与高雅的情调。整个中庭空间小巧、静谧、深邃,既有现代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又有江南园林深刻的内涵。>
. 中庭中心花园小空间>
. 中心花园的植物小组团>
. 中心花园的园中小径>
. 中心花园一隅的竹丛
乌镇互联网会展中心还包括了由艺术构筑物围合的虚空间,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会议中心周边用钢筋围合的空间。几万根钢索经纬交错,形成一幅巨大的垂挂帘幕,象征乌镇盛产的丝绸,以三五重叠的方式交织成网,以网络肌理寓意“互联网”。
江南园林中空间的分隔方式和思想依旧对新中式园林中园林空间的营造有重要的意义。在江南园林中通常采用漏窗和门洞来分隔两个空间,隔而不断,空间的连续性得到了延伸,空间层次也更加丰富。
但是在新中式园林中,现代科技的发展,用来分隔的空间的材料也不断变化,但是手法和思想还是延续了江南园林中的精髓。会展中心用钢筋帘幕在现代的语境下的运用诠释了传统造园手法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借助新材料迸发出活力。>
. 会议中心外围的钢筋幕帘>
. 钢筋幕帘形成的虚空间
现代园林的设计,特别是一些以商业开发为主的园林景观设计,绝大部分都采用了西方园林的设计手法,既有融合后现代主义设计语言的简约、抽象的设计风格,也有千篇一律的对“标准式”西方公园模板的套用和公园典型要素的排列组合式拼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设计院之间的相互抄袭套用或是国外新鲜设计作品的“拿来主义”,强行应用。
新中式园林虽然也采用了一定的现代设计手法,但是在设计思想上却不丢失古典园林园林传承下来的精髓,摒弃那种为了增添几个喷泉或者及其形象化的雕塑而打破园林中应有的自然设计的平衡。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多种多样,是我们当今园林设计的宝库,很多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如果在新中式园林的现代语境下运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江南园林中提炼出其独有的“景观符号”、“景观氛围”也是新中式园林可以从江南园林中汲取的精华,在新中式园林中采用江南园林等手法去营造景观效果,一方面利用现代的景观材料,另一方面又采用以上江南园林的传统造景手法,就能够达到传统江南园林所不能表现的新高度。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或许有了更加好的工程施工方式,而不再去运用传统的叠山理水手法,但是江南园林的叠山理水传承的不仅是其施工技艺,更多的是体现如何设计叠山理水,营造出园林空间变换与丰富意境。
新中式园林通过对于江南园林造园理论精华的汲取,形成了一种创新的园林思想,也就有了新中式园林发展的一个根,如果对于中国众多古典园林都进行深刻分析并加以融合进新中式园林之中,那么新中式园林就能形成密集发达的根系,深深地扎进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
但是单单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形式就有很多,在现代建筑里,已经没有办法照搬古典园林中的这些小品了,现代建筑强调的几何感,形式感,还有多种材料的运用,但是古典园林还是强调自然美,意境美。
因为皇家园林大多是红墙绿瓦,所以自然铺地用灰色为主,当然,即使私家园林里面的建筑也多为灰色,铺地也多是灰色为主咯~
其实古典的八角亭,六角亭之类的,还是延续了古典园林的样式,其实也就是木结构,强调构造感罢了。所以啊,在现代建筑里面就出现像苏州博物馆这样的东西。
当然,现代建筑的材料使用肯定是有创新的,但是内部构架和外部强调边缘的框架,还是在强调古典建筑的形式。
古典园林里面那种白墙上扣几个洞,用来表达借景,我还没没办法欣赏出来美感哈。
我在颐和园里逛的时候,其实我就在想,古代人修连廊是不是因为怕夏天太晒啊~
把几栋建筑自然的连起来,还在形式上有所变化。我个人觉得连廊是很好的增强空间乐趣的地方,我对通道的设置比较感兴趣,so~
明式家具和包豪斯家具所追求的精神内核是很相似的。前段去看和珅的宅子,屋中的屏风用的是用木头做的冰裂状的图形,当时我就觉得,形式感太强了!
我觉得就是一种感觉吧,古人用诗词去营造脑袋中的家园,工匠就努力用实物去完成这个脑袋中的家园,如果要在现代景观中有古典韵味,还得在意境上多考究吧~
最近在做的项目,被山的形态所吸引,就把这一类相关的案例找了出来。先放上图片吧,后面再做解读。
现在已经很多这样的做法了,自从贝律铭造出了山的这种抽象形状之后,越来越多的这类作品出现。熟悉国画的人一眼就能够看出这是取山水画的画理来做的,不外乎“近实远虚”、“主山高耸、客山奔趋”这些画理。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山高水藏。前面的山体细节丰富,远处的山就虚化掉了,而且多是绵延远去到尽头的。具体到景观设计里半岛平台,就 成为了前面的是有肌理或者颜色深、后面的岩石片肌理不明显或者颜色很淡的。
经历过几个仿古建筑的新建项目和一些市政公园项目,发现江南一带的业主(其实就是政府领导)倾向于有当地特色的设计,关于题主问的古典园林有哪些元素被用于现在的景观或者建筑中半岛平台,用苏博做案例都满足了景观和建筑的限定条件。
1、形制方面,硬山、悬山、歇山,都是简单的直线、院落之间依然通过连廊连接。
看看平面图,是否似曾相识?对,就是江南一带随处可见的园林平面布局——一勺以象征江湖的水池、曲折萦回的建筑合院,而且基本上是建筑围着水池在布置。文字不够直观,看下图。分别是同在苏州的留园(看中部)、网师园。再看看贝老的苏博,相似度还蛮高的。其实贝老本来就是苏州人,从小在狮子林长大,中间出现变动离开家乡去了美国,老来为家乡设计了这座博物馆,用的都是苏州当地园林的元素,可想而知贝老是融合了多少古典园林的特点在内了。
现在还是很有市场的,除了一些房地产商刻意追求独特而引入英伦式、荷兰式、日本式的景观之外,发现市政项目上业主还是普遍愿意接受新中式的。说白了,挖掘下当地的文化特色、结合周围景观的特点,为这块场地根植于他原有的文化来量身定做,业主会很高兴,领导又为当地文化的发扬做了大贡献。但是呢,流于表面是算不上好作品的,相比于简单立块简介牌介绍当地历史不如上一个灯笼上书“XX福地”来得巧半岛平台,既有道路的花街铺地也有墙上的各式漏窗就很好,古典园林讲究耐人寻味,多做些变化、多一些繁复的细节、多一些抽象提取、多一些历史来源,总能给游人以新鲜感,这就算成功了吧。